開拓源起及展望
首頁 
開拓源起及展望 
水生植物 
食草及蜜源植物 
動物 
課程設計 
學習互動 
耕耘與軌跡 

、開拓源起

本校校園規劃及營建中,景觀設計上偏向以美觀規畫為目標,但在自然生態多樣性的前提下略顯不足,呈現在校園中的植栽多數為園藝品種,缺少多元的生態樣貌。曾有老師問及學校何處可看到群蝶飛舞的景像?自然課的水生植物何處有?荷花和睡蓮怎麼分?許許多多的答案在都市叢林中很難找到的答案。

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幾位老師談起建置生態園的想法,有了動力及伙伴的奧援之後,從生態園的型態開始討論,生態教材園位置的選擇比較有共識,在進入學校大門的左側,原為一塊荒廢的水泥地,大家不約而同的相中此地,在徵得校長同意後,設計圖自行動手繪置、修改、討論、再修改,整整縕釀了5個月,其中伙伴們參與了各項環境教育、生態棲地營造、生態多樣性的研習,做為建置生態園的參考。在爭取了少量的經費後,請廠商將土方及石塊施做完成,接下來整體的生態教材園棲地營造就是要靠學校的師生們共同的努力了。發展方向

本校生態園的建置以環境教育為向主目標,並朝以下的幾個向度發展:

(一)生態教材園棲地營造:9411月經由校長爭取社會資源補助,將原本荒廢的一處不透水層角落(面積約200坪)填土,建構成一處五個循環水池、10幾個水生階梯復育池等的規模。

(二)水資源回收再利用:全校於建校時即於建築物筏式基礎中全面分設污水及雨水箱涵,污水池由各棟抽水主機抽至運動場邊之污水處理池處理後排放;所有地下室雨水池則由各棟的抽水主機經雨水回收系統,將雨水抽取至本校各樓層的樓頂雨水水塔中,再經由雨水管線導入生態教材園、各教室花台中做為主要水源。生態教材園水池中的水經過各階層的生物過濾及小水道引導進入水溝陰井後,經抽水馬達將水抽回源頭循環再利用,讓水做循環再利用,做為水資源教育的教材。

(三)水生植物樣種移入及復育:首先以日常生活中的水生植物做考量,讓學生能知道水稻、皎白筍、芋頭的樣子;其次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所提到的水生植物的分類型為選種的目標,最後搭配幾種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做為水生植物生態多樣性的教材。

(四)蝴蝶蜜源植物的建置:以開放式蝴蝶園為建置方向,利用食草及蜜源植物吸引蝴蝶進駐,讓最自然的生態景觀呈現,前期採用生長較快的食草及蜜源植物為主,逐漸再引進台灣本土的植物。

(五)落葉回收再利用:將落葉集中收集後,進行有機堆肥發酵、腐化流程,以做為生態園植物的有機肥料使用。

(六)廚餘回收再利用:受限於空間及人力,僅將本校大辦公室共用餐廳的廚餘進行回收,經覆蓋、腐化、發酵、微生物處理後,提供作為生態教材園的有機肥料。

(七)建構『生態教材園』教學環境平台:將本校生態教材園分成五大區塊,分別設置有本土水果區、可愛水生動物區、寶貝區、動植物棲地區、大地回春區等。在『可愛水生動物區』設置8塊教學看板、每一區均設置具代表性的解說牌、於本校網頁中開闢一處生態教材園的專屬園地,將師生營造生態教材園中的生態日記、教案、分類相片、教學影片等,作為教學媒材。

(八)解說員培訓:經過一年多的培訓,目前共計培訓完成的初級解說員五年級2位、四年級4位;實習解說員三年級共計15位。訂定有完整之解說員進階制度及考核規定等。平時由二位老師利用每週一、二、四、五中午12401320分進行生態課程、解說技巧、動植物解說課程、生態教材園維護、復育技巧等的培訓工作。

三、學校環境問題

(一)地表透水層不足:受限於建校初期,基地過低,比鄰近三民路馬路低了二層樓高,因此,在設計及建造初時,為規劃出90班的招生學校規模,並顧及到學生的公共使用空間,大量的利用現有空間設為地下使用空間,因而使校內棟距之間的空間均無透水層。

(二)污水處理池之廢水,未能再利用。

(三)屋頂雨水池未能以連通管連通,造成部分屋頂雨水池用磬,部分雨水池中雨水閒置之狀況。

(四)生態教材園中的回收水受到污染:因為利用生態教材園旁的水溝作為自然陰井,以形成水循環。惟部分未納入污水系統之管線污水排入水溝時將造成污染(96420日,本校進行消毒,第2日下一場大雨,污水排入生態園陰井後,翌日造成約9成米蝦成群暴斃死亡的慘狀)。

希望發展方向

(一)開發太陽能教學平台:利用太陽態光電板支持生態教材園水循環系統的供電來源,建立完善的水?環系統,提供生態教材園水的循環供應,雨水系統再利用等。

(二)建置各棟回收雨水池的連通系統:將各棟樓的雨水回收塔以管線相連接,使水資源分享,讓生態教材園之用水不虞匱乏。(原生態教材園只能使用單一棟大樓的水塔雨水,如該水塔雨水使用完,生態教材園會缺水,生態教材園的水生植物及動物必須轉為運用自來水,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各棟頂樓雨水池回收系統連結後產生分享效果)。

(三)建置污水處理水資源再利用教學平台:作為整體水資源再利用之完整教學體系。

[首頁][開拓源起及展望][水生植物][食草及蜜源植物][動物][課程設計][學習互動][耕耘與軌跡]

著作權所有 (c) 光復國小。保留所有權利。

st308333@yahoo.com.tw